
朋友圈:网络世界的潮流与自我表达
近期网络世界又掀起了一番关于朋友圈的讨论。2023年底微信的用户总数达到了12亿,但每日发布朋友圈的人数却只有3亿。
在现今这个网络时代,不发朋友圈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。不少网友感慨,如今的朋友圈不再像以前那样热闹。情人节少了人们的秀恩爱、求脱单,许多曾经喜欢分享日常的朋友也开始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。
人们离开朋友圈的原因多种多样,有的人是为了逃离浮躁的生活,寻找片刻宁静;而有的人则是在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,他们将生活的苦涩留给自己品尝,却将美好的瞬间晒在朋友圈。
在朋友圈变得冷清之后,有些人开始寻找新的社交方式。他们会在网上寻找“朋友圈搭子”,乐于分享也不排斥他人的表达。朋友圈的互动也带来了不少困扰。有的人讨厌朋友圈里的某些行为,如共同的朋友相互点赞会有提醒的功能,让他们觉得烦扰。
在朋友圈中,人们常常需要顾虑种种因素。发点美好的日常,怕被人说自己是装的;说点烦心事,又怕朋友们觉得自己把朋友圈当作情绪垃圾桶。这些微妙的复杂情绪,如羡慕、嫉妒、不甘与自卑等,都在朋友圈中得以体现。
有人选择关掉朋友圈,以逃离这些情绪内耗。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,去读书、学习、运动,或者一个人静静地发呆。这样的选择象征着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。
朋友圈并非只有精装包袱一种形态。也有人选择不吝啬地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。他们喜欢在朋友圈发布自己凌乱的生活日常,没有一丝不苟的精致美照,多是一些记录真实情感和生活的文字和照片。
这样的朋友圈虽然并不美观,但却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每一次记录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梳理与经营。不是只有精美的生活才值得被记录,每一个平凡时刻也足以成为一次刻骨铭心的回忆。
在朋友圈的分享中,人们会遭遇不同的定义和评价。有人认为发朋友圈是自卑的表现,而有人则认为关闭朋友圈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。这些标签让想发朋友圈的人思虑再三。
但我们应该明白,生活终究是给自己的,朋友圈也是属于自己的日常记录。我们无需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,应当有“想发就发,不想发就不发”的态度。正如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所说:“即使被说坏话、被讨厌,也没什么好在意的,因为对方如何看你,那是对方的课题。”
愿每个人都能在朋友圈里圈外,安享自在人生。无论是精装的朋友圈还是毛坯的人生,都是值得被记录和珍惜的。
作者:微微。来源:十点读书(id:duhaoshu),超3000万人订阅的读书大号。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。
